您当前的位置: 企业信息报 > 历史 > 正文
企业信息报-移动版 首页

铭记历史|吉川淳子:在南京“守约”

时间:2019-03-25 12:23  阅读:1
分享到:

在南京这座与日本有着特别关联的城市里,“散落”着一些日本人,多数时刻他们像是汪洋中的水滴,并不起眼。吉川淳子是其中之一。

年过半百,只身来中国求学,在北京完成本科和硕士的学习后,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,还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者。“我想做中日两国的桥梁。”吉川淳子表示,虽然她能做的有限,但是不做就老了

▲吉川淳子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(3月7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

▲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,志愿者吉川淳子(左)在向参观者进行讲解(3月7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

▲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食堂,吉川淳子准备就餐(3月15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邱冰清摄

▲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,许沈娟医生(左)在向吉川淳子介绍筋针(3月15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

▲在南京一处公园,吉川淳子(左)和南京市民张阿姨一起跳广场舞(3月15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

▲拼版照片显示的是:1997年,吉川淳子和母亲在中国游玩(左上、右上、左下图);2010年,吉川淳子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(右下图)(翻拍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邱冰清摄

吉川淳子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(3月7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

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邱冰清、季春鹏

2019年3月7日清晨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,和平大钟的钟声回荡在上方。

“展厅中央灯光照亮的是写有‘遇难者30万’字样的纪念装置,凸显对死难者的缅怀;这是幸存者的照片墙,左右排列的是已经离世的幸存者的黑白照片……”

62岁的吉川淳子站在纪念馆的序厅解说着,一口流利的中文像是唤醒历史的钥匙。

在南京这座与日本有着特别关联的城市里,“散落”着一些日本人,多数时刻他们像是汪洋中的水滴,并不起眼。吉川淳子是其中之一,住在距离容纳这座城市惨痛回忆的纪念馆不远的地方。

电波里传来中文

吉川淳子出生于日本大阪,小学六年级时组装的一台收音机让她与汉语结缘。

“那时候晚上10点后没有日本电台,都是外国电台。突然听到电波里传来了中文,后来才知道是北京广播电台用日语进行的汉语讲座。每天听觉得实在太有意思了!”

从那时起吉川淳子学会了“你好”“谢谢”等常用语,对中文、对中国充满好奇。

出于对中文的热爱,1977年吉川淳子在进入大阪市立大学后,参加了学校开办的一周三次的汉语课。

1978年,吉川淳子20岁了。按传统,父母会为她存下一笔钱,在20岁成人礼的那天,买一件漂亮的和服穿。那年三八妇女节,关西地区几个大学组织女学生去中国参观。

“我跟爸爸说,爸爸求求你,我不要和服,我想去中国。”吉川淳子说,那时候中国和日本很久没有“交往”了,如果当时不能去,不知道以后是否有机会去中国,实在是太珍贵的机会,一定要把握。“没想到,回国几个月后中日建交,后面就越来越好了。”

1978与1997

1978年3月,吉川淳子所在的“访中团”经香港到达广东。她们从深圳坐火车,咣当咣当的绿皮车载着她们到达湖南。此后一路辗转中国各地。

“我们去了毛主席的故乡韶山,看了他住的地方、游泳的池塘,还去了他学校的宿舍。”吉川淳子说,上大学自学中文时,教材上的第一句话就是“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”。

20世纪70年代,中国的大街上还没有各式各样美丽的衣服。吉川淳子回忆,当时几乎都是蓝色、绿色的工装服,服装没有如今这么多选择,发型也不像今天这么时髦。“大家还都是骑着自行车,而今都已变为共享单车。当时谁也没想到中国会发展得这么快。”

那是吉川淳子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的中国人,感觉他们都意气风发,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
许是与中国有着特别的缘分。在改革开放那年来到中国的吉川淳子,在香港回归的那一年,再一次来到中国。这一次,她带上了母亲。

“我老妈特别喜欢‘朝辞白帝彩云间’这句诗,所以一定要到重庆看看白帝城。”不同于1978年的物质贫乏,当吉川淳子1997年再次来到中国内地,她发现超市里“卖水果的多了”,大家穿着也时尚了。

“留学中国不只年轻人可以”

吉川淳子在日本时,大学并没有念完。她在面包房工作过,也在药房工作过,还在制作卷帘门的公司待过,除此之外也做过会计、翻译……生活的变故,曾一度让吉川淳子面临崩溃。

2006年,送走了父亲,吉川淳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已经度过了近50年的人生。

偶然地,在公共职业介绍所里看到缴满5年雇佣保险可获取学费补助学习中文的机会,吉川淳子开始在大阪的汉语学校继续学习中文。一年的时间,她通过了HSK考试,部分科目满分通过。

在和学习班同学交流的过程中,吉川淳子发现和她年纪相仿的同学去了北京大学进行短期学习,“我突然觉得留学中国也不只年轻人可以。”吉川淳子萌生了去中国学习的想法。因为北京人说普通话,吉川淳子决定去北京。

在与北京多所高校联系后,由于年龄问题,2009年9月吉川淳子以高级进修生的身份就读北京化工大学。由于此前在欧姆龙手机软件开发、岛津对外产品开发等项目组的翻译工作经验,吉川淳子选择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。

原本只打算在这里学习两年的时间,吉川淳子没想到,两年变成了后半辈子……

53岁,再出发

北京化工大学的学习快结束时,吉川淳子开始烦恼是否要回到日本。

马路对面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再一次“点燃”了吉川淳子的学习热情。

吉川淳子的父亲学习药学,小时候给她讲过一些医药知识。她第一次到中国参观时,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。此后吉川淳子在药房工作的机会让她接触到了汉方。这些命运的伏笔将她与中医勾连。

五年的时间可以坚持吗?经济情况跟得上吗?身体吃得消吗?……吉川淳子问自己。最终,好奇心战胜了怯懦,53岁的吉川淳子开始了中医学习的生涯。

“真的太辛苦了。要背的东西太多,还不断地有考试。”早上起来打太极拳,紧接着上课上课上课、复习复习复习是吉川淳子当时生活的主旋律。“虽然很忙,但是很充实,是特别幸福的一段时间。”

在北京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习后,在导师的帮助下,吉川淳子联系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老师,申请到此继续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。“本来很担心自己的年纪是否能入学,学校表示非常欢迎,我特别开心。”

针灸、拔火罐、识草药……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博士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后,吉川淳子开始到医院里轮岗实习。

“我得守约”

父母是大阪大空袭的幸存者,吉川淳子听着战争的种种惨烈长大。“从小听父母讲大空袭的事情,知道战争有多苦。也从老师那里知道了令我们震惊的日本侵略史。”吉川淳子选择近代史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。

1978年在中国时,吉川淳子所在的“访华团”参观武汉“二七”纪念馆。座谈会上,一位年长的中国人讲述了自己在汉口工作时遭遇镇压的经历。“他脱下了衬衣,身上到处都是伤痕,有的大,有的深,令人触目惊心。我们吓得说不出话来。”吉川淳子记录下当时的感受。

这位中国人告诉“访华团”:请你们回国后,把今天的见闻一定转告给朋友们。吉川淳子把这件事情看成他们之间重要的约定。她继续学习历史,学习汉语。“学了这些,我得守约。”

2018年7月,吉川淳子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者,主要负责史料翻译工作,偶尔担任讲解员。“她在翻译、校对时,不是简单地修改语法问题,而是结合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进行翻译。虽然不是教授、学者,但是她对历史的专注度以及探索能力让我钦佩。”纪念馆馆员芦鹏说。

“我想做中日两国的桥梁。”吉川淳子表示,虽然她能做的有限,但是不做就老了。

他乡已成故乡

与记者约定好拍摄的那个早上,吉川淳子在等待记者时,加入了附近汉中门广场的广场舞队伍。模仿着领队的一举一动,吉川淳子很快也融入其中。广场舞结束后,她还和一位老太太跳起了交谊舞,并一刻不停地闲聊起来。

“你看,这就是南京人。哪怕他不认识你,也会热情地招呼你。”吉川淳子说,在她住的小区附近也有广场舞队伍,没事她都会过去跳一跳。

生性开朗的吉川淳子喜欢中国人的开朗热情,她说在中国就像是回到了家。

“日本的朋友都让我不要来南京,说南京人恨日本人。事实证明这是假的,我一来到南京,大家都热情地接纳我。”吉川淳子说,虽然南京城曾有惨痛的过去,但南京人并不埋怨日本人,详细地记录下历史,只为友好,为建设新的未来。

如今,吉川淳子还在南京找到了爱情。“我每天实习很忙,他负责做饭,特别感谢他。”吉川淳子说,她要一辈子留在中国。

来源: 新华网 责任编辑:TF002C
免责声明:
  • 注明“来源:企业信息报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企业信息报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企业信息报";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企业信息报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:

铭记历史|吉川淳子:在南京“守约”

在南京这座与日本有着特别关联的城市里,“散落”着一些日本人,多数时刻他们像是汪洋中的水滴,并不起眼。吉川淳子是其中之一。

年过半百,只身来中国求学,在北京完成本科和硕士的学习后,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,还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者。“我想做中日两国的桥梁。”吉川淳子表示,虽然她能做的有限,但是不做就老了

▲吉川淳子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(3月7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

▲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,志愿者吉川淳子(左)在向参观者进行讲解(3月7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

▲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食堂,吉川淳子准备就餐(3月15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邱冰清摄

▲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,许沈娟医生(左)在向吉川淳子介绍筋针(3月15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

▲在南京一处公园,吉川淳子(左)和南京市民张阿姨一起跳广场舞(3月15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

▲拼版照片显示的是:1997年,吉川淳子和母亲在中国游玩(左上、右上、左下图);2010年,吉川淳子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(右下图)(翻拍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邱冰清摄

吉川淳子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(3月7日摄)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

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邱冰清、季春鹏

2019年3月7日清晨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,和平大钟的钟声回荡在上方。

“展厅中央灯光照亮的是写有‘遇难者30万’字样的纪念装置,凸显对死难者的缅怀;这是幸存者的照片墙,左右排列的是已经离世的幸存者的黑白照片……”

62岁的吉川淳子站在纪念馆的序厅解说着,一口流利的中文像是唤醒历史的钥匙。

在南京这座与日本有着特别关联的城市里,“散落”着一些日本人,多数时刻他们像是汪洋中的水滴,并不起眼。吉川淳子是其中之一,住在距离容纳这座城市惨痛回忆的纪念馆不远的地方。

电波里传来中文

吉川淳子出生于日本大阪,小学六年级时组装的一台收音机让她与汉语结缘。

“那时候晚上10点后没有日本电台,都是外国电台。突然听到电波里传来了中文,后来才知道是北京广播电台用日语进行的汉语讲座。每天听觉得实在太有意思了!”

从那时起吉川淳子学会了“你好”“谢谢”等常用语,对中文、对中国充满好奇。

出于对中文的热爱,1977年吉川淳子在进入大阪市立大学后,参加了学校开办的一周三次的汉语课。

1978年,吉川淳子20岁了。按传统,父母会为她存下一笔钱,在20岁成人礼的那天,买一件漂亮的和服穿。那年三八妇女节,关西地区几个大学组织女学生去中国参观。

“我跟爸爸说,爸爸求求你,我不要和服,我想去中国。”吉川淳子说,那时候中国和日本很久没有“交往”了,如果当时不能去,不知道以后是否有机会去中国,实在是太珍贵的机会,一定要把握。“没想到,回国几个月后中日建交,后面就越来越好了。”

1978与1997

1978年3月,吉川淳子所在的“访中团”经香港到达广东。她们从深圳坐火车,咣当咣当的绿皮车载着她们到达湖南。此后一路辗转中国各地。

“我们去了毛主席的故乡韶山,看了他住的地方、游泳的池塘,还去了他学校的宿舍。”吉川淳子说,上大学自学中文时,教材上的第一句话就是“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”。

20世纪70年代,中国的大街上还没有各式各样美丽的衣服。吉川淳子回忆,当时几乎都是蓝色、绿色的工装服,服装没有如今这么多选择,发型也不像今天这么时髦。“大家还都是骑着自行车,而今都已变为共享单车。当时谁也没想到中国会发展得这么快。”

那是吉川淳子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的中国人,感觉他们都意气风发,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
许是与中国有着特别的缘分。在改革开放那年来到中国的吉川淳子,在香港回归的那一年,再一次来到中国。这一次,她带上了母亲。

“我老妈特别喜欢‘朝辞白帝彩云间’这句诗,所以一定要到重庆看看白帝城。”不同于1978年的物质贫乏,当吉川淳子1997年再次来到中国内地,她发现超市里“卖水果的多了”,大家穿着也时尚了。

“留学中国不只年轻人可以”

吉川淳子在日本时,大学并没有念完。她在面包房工作过,也在药房工作过,还在制作卷帘门的公司待过,除此之外也做过会计、翻译……生活的变故,曾一度让吉川淳子面临崩溃。

2006年,送走了父亲,吉川淳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已经度过了近50年的人生。

偶然地,在公共职业介绍所里看到缴满5年雇佣保险可获取学费补助学习中文的机会,吉川淳子开始在大阪的汉语学校继续学习中文。一年的时间,她通过了HSK考试,部分科目满分通过。

在和学习班同学交流的过程中,吉川淳子发现和她年纪相仿的同学去了北京大学进行短期学习,“我突然觉得留学中国也不只年轻人可以。”吉川淳子萌生了去中国学习的想法。因为北京人说普通话,吉川淳子决定去北京。

在与北京多所高校联系后,由于年龄问题,2009年9月吉川淳子以高级进修生的身份就读北京化工大学。由于此前在欧姆龙手机软件开发、岛津对外产品开发等项目组的翻译工作经验,吉川淳子选择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。

原本只打算在这里学习两年的时间,吉川淳子没想到,两年变成了后半辈子……

53岁,再出发

北京化工大学的学习快结束时,吉川淳子开始烦恼是否要回到日本。

马路对面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再一次“点燃”了吉川淳子的学习热情。

吉川淳子的父亲学习药学,小时候给她讲过一些医药知识。她第一次到中国参观时,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。此后吉川淳子在药房工作的机会让她接触到了汉方。这些命运的伏笔将她与中医勾连。

五年的时间可以坚持吗?经济情况跟得上吗?身体吃得消吗?……吉川淳子问自己。最终,好奇心战胜了怯懦,53岁的吉川淳子开始了中医学习的生涯。

“真的太辛苦了。要背的东西太多,还不断地有考试。”早上起来打太极拳,紧接着上课上课上课、复习复习复习是吉川淳子当时生活的主旋律。“虽然很忙,但是很充实,是特别幸福的一段时间。”

在北京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习后,在导师的帮助下,吉川淳子联系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老师,申请到此继续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。“本来很担心自己的年纪是否能入学,学校表示非常欢迎,我特别开心。”

针灸、拔火罐、识草药……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博士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后,吉川淳子开始到医院里轮岗实习。

“我得守约”

父母是大阪大空袭的幸存者,吉川淳子听着战争的种种惨烈长大。“从小听父母讲大空袭的事情,知道战争有多苦。也从老师那里知道了令我们震惊的日本侵略史。”吉川淳子选择近代史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。

1978年在中国时,吉川淳子所在的“访华团”参观武汉“二七”纪念馆。座谈会上,一位年长的中国人讲述了自己在汉口工作时遭遇镇压的经历。“他脱下了衬衣,身上到处都是伤痕,有的大,有的深,令人触目惊心。我们吓得说不出话来。”吉川淳子记录下当时的感受。

这位中国人告诉“访华团”:请你们回国后,把今天的见闻一定转告给朋友们。吉川淳子把这件事情看成他们之间重要的约定。她继续学习历史,学习汉语。“学了这些,我得守约。”

2018年7月,吉川淳子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者,主要负责史料翻译工作,偶尔担任讲解员。“她在翻译、校对时,不是简单地修改语法问题,而是结合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进行翻译。虽然不是教授、学者,但是她对历史的专注度以及探索能力让我钦佩。”纪念馆馆员芦鹏说。

“我想做中日两国的桥梁。”吉川淳子表示,虽然她能做的有限,但是不做就老了。

他乡已成故乡

与记者约定好拍摄的那个早上,吉川淳子在等待记者时,加入了附近汉中门广场的广场舞队伍。模仿着领队的一举一动,吉川淳子很快也融入其中。广场舞结束后,她还和一位老太太跳起了交谊舞,并一刻不停地闲聊起来。

“你看,这就是南京人。哪怕他不认识你,也会热情地招呼你。”吉川淳子说,在她住的小区附近也有广场舞队伍,没事她都会过去跳一跳。

生性开朗的吉川淳子喜欢中国人的开朗热情,她说在中国就像是回到了家。

“日本的朋友都让我不要来南京,说南京人恨日本人。事实证明这是假的,我一来到南京,大家都热情地接纳我。”吉川淳子说,虽然南京城曾有惨痛的过去,但南京人并不埋怨日本人,详细地记录下历史,只为友好,为建设新的未来。

如今,吉川淳子还在南京找到了爱情。“我每天实习很忙,他负责做饭,特别感谢他。”吉川淳子说,她要一辈子留在中国。

吉川淳子 责任编辑:TXQQ02
免责声明:
  • 注明“来源:企业信息报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企业信息报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企业信息报";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企业信息报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:

相关阅读